当前位置 > 新闻资讯 / Real time news
中药材不地道,何以祛疾?
发布日期:2016年8月9日 阅读:(点击 828 次)
老中医很生气
40多年了,83岁的知名中医张益智仍为一个“未解的结”愤怒不已。“道地或不道地的药材,疗效大不一样!中医诊疗的关键之一在于药材质量,这个保证不了,疗效无从谈起!”昨日,在九州通上医馆,张益智激动地说。
作为九州通上医馆邀请坐诊的首批30位名医之一,张益智认为:不同来源的中药,虽然成分名称一样,但含量、培植方式、日照时间、土壤不同,其疗效大相径庭。
张益智曾在协和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工作。平时接诊中,他看到,许多患者拿着相同处方,去不同医院和药店拿药,结果疗效迥异。何因?药材质量使然。“中药和西药不同,中药材个体情况差异很大。某些医疗机构或药店对中药材进货把关不严,患者如买到次等药材,不仅救命钱打了水漂,更严重的是耽误了病情。”张益智痛心地说。
这种际遇,53岁患者徐珍有切肤之痛。患乳腺疾病的她,在一家小诊所先后拿18味中草药煎服,迟迟未见起色。半月前,她拿着同样药方到一家大型连锁药房取药,服用7剂即告痊愈。
徐珍的经历在中医界并非个案。
标准执行走样了
“标准执行时走样了。”九州通中药材采购负责人文鸿义介绍,目前我国药材鉴定标准分三级,一级国家药典标准、二级部颁标准、三级地方标准。凡在全国经销的药材或生产中成药所用的药材,必须符合药典和部颁标准。地方标准只能在本地区使用。市场上经销的药材必须经各省市县药检所鉴定才行。
销售环节的达标,有赖于生产环节的严控。2003年,我国正式推行GAP认证(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但目前中药投料企业及医疗机构的饮片采购并没有强制要求原料必须来源于GAP基地,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企业悄然“退而求其次”。“企业通过GAP认证,除了要经过一整套申请程序,还要由农业部门进行土壤鉴定,试种达标才能大规模种植,有的企业会为此准备数年。好不容易认证通过,但一波好行情可能过去了。”恩施某黄连种植基地负责人说,生产环节严苛,但销售上又缺乏有力保障,企业对GAP兴趣不高。
另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药材生产、经营机构“把关”费用偏高。
据透露,一套较为先进的药材质量检测设备动辄几百万元,小型中药材生产、经营机构很难负担得起,药材优劣大多只能通过肉眼等原始方式识别;而送检费用也不低。“质量优良的中药材因生产环节投入大,价格比普通药材高。一些药店和药厂为降低成本,靠廉价低质药迎合顾客,因此,市场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武汉老百姓大药房中药饮片采购负责人唐德辉说。
“倒逼”涤荡市场
“实现中药材全程可追溯是未来的方向,省级监管部门将因地制宜,制订监管方案。”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化妆品生产监管处处长王元廷透露,目前,国家简政放权,取消了GAP的行政审批,新的办法正在制订中。这意味着,将在省级层面实现更为严格的监管。
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桂林认为,强化销售环节监管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优劣的识别能力,能快速推动产业链上游和中游规范操作。因此,建议对各商业端点销售的中药产品,必须标识产地、认证号等。
据了解,一些企业已自发强化标准管理。比如,九州通正探索建立中药材可追溯机制,打造新的中药产业链,在每个药材产地设立质检中心,药材按国家标准种植后再进行质检,以便从源头保证质量。“市场倒逼是落实标准和净化市场的有效办法。”九州通医药集团中药业务总监朱志国说,“政府部门加强监管,企业产品一旦不合格就无法上市销售,这就促使企业不得不从源头把关,以优质药材来赢得市场。”
来源:湖北日报